第四十六章 义社兄弟之石守信(1/2)

“整个阁楼内呈现的画卷共有二百副!”

下一刻,呈现在梅笑寒眼前的是义社十一兄弟。

“赵匡胤、石守信、王审琦、韩重赟、李继勋、李延让、王政忠、刘守忠、杨光义、刘庆义、梅笑寒。”

“怎么还有我的名字?”

看到自己的名字时,梅笑寒有些发呆,但心里却感到非常的舒服。能够在历史上留下浓重色彩的一笔,这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太祖已经把梅公子也列为义社兄弟之一了!”葫芦仙人道。

李攸记载:“太祖义社兄弟,保静军节度使杨光义,天平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兼侍中石守信,昭义军节度使兼侍中李继勋,忠武军节度使、同平章事、中书令、秦王王审琦,忠远军节度使、观察留后刘庆义,左骁卫上将军刘守忠,右骁卫上将军刘廷让,彰德军节度使韩重赟,解州刺史王政忠。

或许现在这段话要加上一句:“逍遥王梅笑寒!”

义社十兄弟中,直接参与兵变的人有石守信,王审琦和韩重赟。

石守信(928-984):

石守信老家开封,也就是京城人。在后汉的时候,也就是刘知远建立的政权,947年建立 951年被后周所灭。这个短命的王朝存在的时间只有不到5年。

石守信在后周广顺初年的时候升任禁军亲卫都虞侯。

都虞候是唐代后期的军事职官名称。出现于唐代后期,当时藩镇节帅以亲信武官为“都虞候”、“虞候”,于军中执法;

五代时因为皇帝多是藩将出身,都虞候就上升为侍卫亲军的高级统率官。

判六军诸卫事下属有诸军马步都虞候和诸军都虞候;

后梁西面行营中设行营马步都虞候和行营都虞候;

后唐沿置,而且还有右龙武军都虞候、左右厢马步都虞候等。

十国中,有的设侍卫诸军都虞候、诸军都虞候、控鹤都虞候、黄头都虞候、军虞候、内牙都虞候等。

显德元年(954),后周发动了抗击北汉的高平之战。

高平之战指的是后周显德元年(954年),北汉、契丹联军与后周在泽州高平城一带进行的一次关键性战役。

在此战中,后周初战并不利,太祖柴荣冒着矢石亲临战场,终于扭转战局,此战以后周的大获全胜告终,中原王朝从此由弱转强。

高平之战是后周和北汉、契丹联军之间进行的一次关键性战役。也是五代十国时期最为重要的一次决战。

此后石守信以功升亲卫左第一军都指挥使;

同年师还后,又升任殿前司铁骑左、右厢都指挥使。

显德三年,从世宗郭威征南唐,石守信任先锋,并参与六合等地战役。

显德五年三月,南唐割淮南求和后,石守信以功升铁骑、控鹤四厢都指挥使,成为殿前司禁军主力的指挥官。

显德六年三月,后周攻辽,以侍卫亲军马步军都虞侯韩通为陆路都部署,已升任殿前都虞侯的石守信任陆路副都部署,此时的石守信已成为后周的主要将领之一。

同年六月,赵匡胤接替张永德任殿前都点检时,石守信接替赵匡胤任殿前都指挥使。

世宗死,子柴宗训即位,石守信以义成军节度使,仍兼任殿前都指挥使。

石守信是以赵匡胤为首的“义社兄弟”中,继李继勋、赵匡胤之后第三个建节的,而且长期与赵匡胤同在殿前司共事,是赵匡胤的部属、亲信,后周末成为赵匡胤的副手,关系最为密切。

显德七年正月初,赵匡胤指使人谎报军情,暗中与赵匡胤勾结的次相王溥,促使首相范质仓促派赵匡胤率军北上,石守信是殿前司留京的最高长官,是赵匡胤事前安排的内应。

赵匡胤于当天晚上准备兵变时,派心腹小校郭延赟驰回京城向石守信报告,石守信立即部署“将士环列等待天明”,等待策应赵匡胤兵变部队回京。

由于有石守信等指挥的殿前司禁军策应,赵匡胤的兵变部队得以顺利进城,石守信功不可没。

宋朝建立,石守信列在六位主要开国元勋之首,升任侍卫马步军副都指挥使,并改兼归德军节度使。当年赵匡胤的封地。

建隆元年四月,昭义军节度使李筠反宋,赵匡胤立即派石守信为主帅率前军进讨,并先后于长平、泽州南,击败李筠军,赵匡胤亲往督战,攻下泽州,李筠自焚死,泽、潞平,石守信以功加同平章事为使相。

同年九月,淮南节度使、原后周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进反,赵匡胤又派石守信为扬州行营都部署、兼知扬州行府事,为南征军主帅,赵匡胤随后也亲征督战。

十一月,石守信率军攻占扬州,李重进自焚死,淮南平。建隆二年,石守信升任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但命其离京就镇。

同年七月,宋太祖解除宿将兵权,石守信改任天平军节度使,虽保留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军职,“其实兵权不在也”。

建隆三年九月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