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小丑竟然是我自己!(3/4)


“世间百态,生老病死有定数,人无百日好,花无百日红。谁家都会有难办的时候。使君的账册,交税的人太多,所缴租庸调又比寻常要多,岂能无事?”

方重勇一眼就看出这账册中税收的平均数多了。

唐代贞观年间就定下规矩,每丁每年缴纳“租”栗二石,“调”随乡土所产,每年缴纳绢(或绫、拖)二丈、绵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

眼下这标准,明显多于定数的十分之一以上,但每一乡都缴纳得十分齐整,未有拖欠。

方重勇前世都有那么多老赖偷税漏税的,这里怎么可能没有!按时交齐不说,还比定额多收,当人家是傻子呢!

“这你就不懂了吧。夔州多少人多少户,朝堂诸公清楚么?知道多了人还是少了人么?有谁去查验户口,多久查一次知道么?”

郑叔清摸着长须,得意洋洋的询问道。

方重勇无语,他怎么可能知道这些套路!

“告诉你吧,朝廷根本不知道,也不指望知道,更不可能每年都派人来核实。朝廷的人,只会问一下,今年的赋税收上来没有,跟去年比如何。

如果比去年多,那么考评自然不会差,谁会去在意,这些账册是真的还是假的呢?

现在我以蜀地边镇不稳需要军需为由,在账面多收了一成,将来有天灾人祸,还有下降的空间,你懂个屁。

告诉你,本官实际收税只收了九成,将来还可以往上提!”

郑叔清得意洋洋的炫耀道。

他不算是个老硬币,但绝对是个老官僚,对朝廷里的套路很熟悉。郑叔清实际少收,账面多收,这一来一去就有两成的浮动,足够他应付各种突发情况了。

至于为什么可以如此,那是因为整个账册就是个黑盒,朝廷不知道具体是什么情况。

“所以……这些全都是假的咯?”

方重勇面色平静问道,他早就看出猫腻来了,只是希望郑叔清能确认。

“那些你不用知道,你只要想办法帮本官捞钱就行了。”

郑叔清卖了个关子说道,内心的志得意满已经写在脸上。

随即二人陷入尴尬的沉默之中。

“使君,其实吧,这办法说简单也简单。”

方重勇顿了一下继续说道:“夔州挨着长江,水运发达,铜钱容易搞到手。使君可以在夔州收铜钱为租庸调,然后秋收时用府库里的钱购买荆襄与江南的粮食,并鼓励用铜钱赎买徭役。

而荆襄与江南粮价低,秋收后各地大户都要售出陈粮。

若是官府大规模采买,则必定底价抛售。如此一来一去,只怕可以省下不少财货。使君用这些粮食为租,再拿铜钱去蜀地购买蜀锦,运到洛阳换取普通的绢帛为调。

至于庸,全部收铜钱,以开辟山田的名义让罪囚参与,又剩下一笔钱。

多管齐下,如此一来,财货不就慢慢来了么?”

方重勇双手拢袖,十分正式的对着郑叔清深深一拜说道。

呵呵,搞钱嘛,这还不简单。参考前世养老金入市盈利的办法,官府参与垄断买卖,那还不赚得盆满钵满?

方重勇对此非常自信。

然而他看到郑叔清一脸鄙夷的盯着自己,那表情似乎极为轻蔑。

“神童果然就这点小聪明啊!”

郑叔清忍不住唏嘘感慨道,失望之情溢于言表。

“使君怎么说?”

方重勇满是不解询问道,他不觉得自己的办法有什么不好的,毕竟自己前世都用烂了。这是积累了千年的智慧。

“不知道应该称赞你有李相(李林甫)之能呢,还是应该骂你不自量力的好。”

郑叔清长叹一声道:“夔州地少人多,从很早开始,租庸调就形同虚设,官府账册造假成风。我初到夔州时,便想改变这种状况,但一段时间后本官发现,是我错得厉害。”

原来还有这档事,方重勇微微点头道:“愿闻其详。”

“夔州乃蜀地与荆襄咽喉,扼守长江。除了是兵家必争之地外,亦是商贾驻留,囤积货物的转运之地,这便是朝廷在夔州设立夔门江关的原因之一。”

方重勇继续点头,等待下文。

“此处之民,以船为家,贩货运货捕鱼,所得之财,胜过耕田数倍。民风浮躁,以钱为命,寡廉鲜耻。为搏大钱而不惜性命者比比皆是。就算有田,也多半种麻以编制昂贵的麻布,此乃夔州特产,畅销蜀地。

这样的百姓,又怎么可能老老实实交租,又怎么可能安心种田。同样是一尺布,他们去买蜀地运来的布匹,比自己辛辛苦苦编制特产麻布交租要划算得多,这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