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五章 准备当盐贩子,改良晒盐法(3/8)

“哼,那么大个集庆府,那么大的江浙行省,肯定还有许多粮食,咱们再去抢一波,有什么问题。”朱元璋说道。

“哈哈,哥,这可不一样,我们上一次拿的可是赎金,而且还保证了一段时间内不会再去攻打集庆府,要是出尔反尔,可是又损信誉啊。”朱瀚说道。

“一帮子鞑虏,跟他们讲什么信誉!”朱元璋不以为然。

“不,就算是跟鞑虏,也一样要将信誉,只不过这信誉,不光是给鞑虏看得,也是给江南的士绅百姓们看得。”朱瀚说道。

“那咱们缺粮食呢,该怎么办,总不能为了讲信誉,把自己人饿死吧。”朱元璋有些无奈。

朱瀚对于这个问题,早已经有了自己的思考。

“哥,既然江浙有粮食,那咱们去买就是了!”

“去买?”朱元璋一听,顿时就是急眼了。

“对啊,去买粮食。”

“七五,你这不是瞎说嘛,咱们哪有那么多的银钱,还得留着发军饷呢,而且,江浙一帮子奸商,咱们要是大规模的去买粮食,他们肯定坐地起价,就算是有金山银山,也不够他们哄抬物价的!”朱元璋气呼呼的说道。

他们兄弟二人,流浪多年,见惯了那些奸商们的嘴脸。

活命的粮食,真到了危急时刻,基本就是无价的。

平常日里五六文钱一斤的粮食,轻易涨价到五六十文,已经是粮商们活菩萨大慈大悲了啊。

暴涨上百倍价钱的粮食,朱元璋都是亲眼见过。

江浙那一帮子奸商士绅,若是不带着刀子去抢去威吓,只怕把自己卖了,也买不回来多少粮食。

“哈哈,哥你说的这话,实在是太对了,对付这些奸商,还真的有个好办法。”朱瀚笑道。

看到朱瀚如此淡定,朱元璋立刻意识到了,肯定他有了主意了。

朱元璋当即大喜,“七五,你是不是有了主意了?”

朱瀚微微一笑,然后说道:“没错,哥,我昨天也是想出来了一个办法。”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什么办法,快说。”朱元璋连忙催促。

只听朱瀚慢悠悠的说道。

“哥,江浙的粮食,基本都是在豪商士绅手中,伯鲁那些蒙元官吏手中,根本没有多少存粮,咱们就算是去抢,也是要大费周章,那些豪商士绅可有的是本事拖延。”

“所以,最快最便捷的办法,那就是去买!”

“不过,咱们要去江南买粮食,可不能用金银,兵荒马乱的年月,金银也不那么值钱了。”

“我们得拿点有价值的东西,就跟那粮食一样,他们要是拿粮食掐我们脖子,咱们就用这个掐他们的脖子。”

朱瀚的一番话,说的是胸有成竹,直把朱元璋听得心里痒痒。

“七五,你就别急咱了,赶紧说是什么法子?”朱元璋催促道。

朱瀚笑着说道:“盐!”

“什么,盐?”

这个答案,倒是大大出乎朱元璋的预料。

“没错,就是盐!”

“可是,咱们滁州这里,还有定远,根本就不出产盐啊。”

盐可是个好东西,除了吃喝之外,人要活着,最不能缺的东西,那就得是盐了。

所以,卖盐也就是成了稳赚不赔的买卖。

整个天下有名的食盐产地,其实并不是很多,基本都是有数的。

比如淮东的泰州扬州一带,北方的山东至沧州一带,南方的福建一带,内陆地区则是四川、山西和西北的井盐湖盐。

除了这些地方,其余的地方基本都是没有大规模的食盐产出。

所以,食盐就成了最为紧俏的硬通货,比金银都是硬!

特别是现在战乱四起,各地的食盐价格都是一路暴涨!

太平年景的时候,一斤食盐不过是一二十文钱,而如今滁州的食盐已经是长到了三十文钱,江南的食盐更是涨到了将近四十文钱。

许多穷苦的百姓人家,越来越买不起食盐,只能是好长时间才买一点。

“哥,我们这里不产食盐,可是离着产食盐的扬州近啊。”朱瀚笑道。

要说历史上最为有名的食盐产地,那扬州盐商的大名,一定是能够排在前列的。

扬州盐商,并不是扬州本地产食盐,而是在扬州东边的泰州盐城等地出产食盐。

当地大片的盐碱滩涂,粮食产量很低,远不如开垦盐田煮盐来的划算。

“扬州?”朱元璋立刻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没错,就是扬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