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大明有钱了(2/3)

书的落马,让群臣噤若寒蝉,直到这时,他们才意识到这群没把的厉害。

百官叫苦不迭,好不容易和锦衣卫缓和了关系,又蹦出个东厂,这日子……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啊!

东厂和锦衣卫不同,这个部门由太监掌权,文官集团可以交好锦衣卫,却打死不愿和太监交好。

无他,要脸!

这时的文官,还是有底线的。

不管怎么说,锦衣卫也算是大明的官员,皇帝的臣子,属于同僚;但东厂是什么,掌权的阉人,皇帝家奴而已。

他们从骨子里看不起太监,在他们眼中,太监比妓女还要低贱。

当然,武将们也看不惯东厂。

对于东厂,文臣武将统一战线。

但东厂太监并不在意,他们立了功,领了赏,干劲儿更足了。

所有太监,向三宝看齐!

不得不说,现阶段的东厂还是不错的,既能办事,又十分忠诚。

在东厂入局后,朝局再次回归了平静,迁都风波彻底平息,甚至很多人都不再抱有迁回去的想法了。

当此时也,朱棣改北平为京师,并重新做了一套带有京师字样的官印,送回金陵。

至此,大明正式定都北平,而金陵则成了陪都。

金陵是太祖的发家地,并做了数十年的京都,朱棣也不敢直接废除,并且,保留了行政机构。

于是,大明朝有了两个京师,一个南京,一个北京。

……

五日后。

三宝回归,朱棣停了午朝,宴请百官,为三宝接风洗尘。

东厂提督、千户、以及档头对于偶像的回归十分开心,他们虽然没有入席的资格,但也腆着脸来参加了酒宴,瞻仰一下偶像。

给皇上、太子、太孙、偶像倒到酒什么的,忙得不亦乐乎。

这些人本就是伺候人出身,个个嘴儿跟抹了蜜似的,很会暖场,惹得朱棣笑声朗朗。

朱棣很开心,摇钱树回来了,能不开心吗?

“三宝,这次赚了多少钱?”朱棣问。

三宝放下酒杯,回道:“由于出海的时间太长了,消耗了一部分,但仍比上次要多不少,而且还携带了大量的永乐米种子,以及土……永乐豆。”

他笑道:“这次带了很多种子,仅需种植一次,大明以后就不会再为种子发愁了。”

朱棣拍了拍三宝肩膀,感慨道:“辛苦了,大明有你,真是一大幸事!”

“皇上过誉了。”三宝矜持道,“若无皇上圣明,大明岂有今日?”

“哦?哈哈……”朱棣心中畅快,他很久都没这么快意过了,本想吟诗一首,奈何肚子里没啥墨水,只得道,“来,喝!”

三宝是朱棣的心头宝,同样,也是大明的宝。

因为他每次回归,都能带来巨额财富。

朱瞻基举杯道:“三宝,我敬你一杯。”

“皇太孙客气。”

三宝举杯,一饮而尽,心中颇为感慨:他走之前,太孙还是少年,回来后太孙都当爹了,时间过得真快啊!

李青也感慨不已,遥想当年少年犹似昨日,眨眼间,少年都五十了。

岁月不饶人啊!

……

李青举杯敬三宝,饮完酒,问道:“永乐豆亩产几何?”

“亩产惊人。”三宝振奋道,“这东西一年可以种两季,年亩产上千斤,若是种植得当,产量会更高一些,关键是这东西好侍弄,比水稻好多了。”

“亩产千斤?”朱棣瞳孔一缩,“当真?”

三宝点头。

“哎呀呀……”朱棣激动得不能自已,“这下要发了。”

有了充足食物,人口才能增长,人口增长,国力才能强盛……朱棣眸光大盛,嘿嘿怪笑道:“朕的永乐盛世,终于要来了。”

笑着笑着,突然发现几人一脸怪异的看着他,朱棣脸上一热,没好气道,“怎么,朕有说错吗?”

“皇上圣明。”几人连忙跟上马屁。

朱瞻基心道:皇爷爷笑得怎么那么……猥琐呢?

~

酒席宴散,朱棣命户部、锦衣卫、东厂,去统计此次具体收获,然后,拉着三宝去御书房详谈。

李青则是被小胖叫去了东宫。

“怎么了?”

“青哥,这几年大明有了积蓄,加上三宝带回来的财富,国库已经相当富裕了,我担心……”小胖苦笑道,“父皇是什么人,你也知道,他就不能有钱。”

“你想多了。”李青嗤笑摇头,“瓦剌、鞑靼安稳的很,即便他想打仗,也师出无名。”

顿了顿,“再说了,武备是常事,打仗并非有害无利。”

小胖微微点头,随即苦笑:“他打仗不仅费钱,还费我,这些年他逐渐不管事了,我是越来越累,持久力大不如前。”

“……”李青问道,“国库现在有多少钱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