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四回 洪武年间山西人大迁徙(2/2)
,山西“地狭人稠生计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连朱元璋也认识到“山西民众而地狭”。这时朝中的要臣一再提出应从山西移民到中原。
洪武三年(1370年),郑州知州苏琦提出移民中原的建议。
洪武十五年(1382年),晋府致仕史桂彦良上《太平治要》的奏章,其奏章达20条。说得最多的还是由山西移民至中原。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户部侍郎刘九皋又奏请迁移山西之民以实中原。终于得到了朱元璋的认可。于是拉开了场轰轰烈烈移民活动的序幕。
明代初期山西的移民,说是从洪洞大槐树下迁走的,实际上远远不止如此。太原、平阳、泽州、潞州、辽州、汾州、沁州,丁多田少,采用以“分其丁口”的办法进行移民。这个范围是相当大的,包括现在的晋中、晋南、吕梁和晋东南等地区。按照明初山西的行政区划,所谓太原指太原府,辖6个州20个县;平阳即平阳府,辖6个州29个县;泽是泽州,为省直隶州,辖4个县;辽是辽州,省直隶州,辖2县;沁指沁州,省直隶州,辖2县;潞是潞州,省直隶州,辖6县;汾指汾州,省直隶州,辖3县。这样,明初山西移民就涉及到2府、17州、66个县。在当时关山重重、道路阻塞的自然条件下,这么多地方的移民全要集中到洪洞县的大槐树下,有没有必要?是不是可能?恐怕是没必要也不可能的。但是,由于洪洞大槐树下是当时最大的移民“点行地”,在后来的历史上影响特别大,移民后裔们自然也就乐于认同这样一个出发地了。
“我们去穿越明朝去看看如何?”二毛突发奇想。
“走!”沿着时间隧道二人来到了六百年前的大明朝……(……)
本章已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