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学前 走亲戚(1/3)

这几天赵伟一直都感觉不自在,全身发软,原因很简单,因为911要到了,不过此911不是米国那个悲凉的911,而是9月11日他要去上学了,这似乎成了不可改变的事实。<自从上大学以后就没怎么听过这个词,平时也就是说去上课或者说是出门松松筋骨,,而且也只是想去的时候才去。记得这个时候的小学体罚很正常,记得这个时候的小学生上课时要将双手背在身后,腰挺直,一刻都不能乱动,貌似这个也比较悲凉。

不过朵朵却不这么看,自从赵爸爸让她准备好去学校后,她就没有停止激动的心情,每当有空闲就在赵伟耳边问有关学校的事,似乎她心中无所不知的伟哥连这个也知道,可偏偏赵伟确实还知道。赵伟就躺在椅子上对这旁边托着腮帮子的朵朵挑以前的一些事情讲,这一个讲一个听,开始还绘声绘色,津津有味,不过赵伟刚刚挑起朵朵的兴趣后才发现自己的小学还真是简单,一小屁孩糊里糊涂的就那么让六年快速溜走了,不长时间就发现自己讲无可讲。好听的讲完了就杜撰别人的故事,发现她似乎对小学更期待,赵伟担心她以后会对上学失去希望,就准备打点预防针,说小学有时很恐怖,什么老师会体罚,学生要认真,结果换来朵朵看傻子般的眼神外加引用长辈的话,“小学不就应该是这样的吗?姥姥给我讲以前私塾的事和伟哥你说的好像啊?”赵伟一阵气馁,不禁在怀疑,果真自己上过学吗?还是这些都是转述姥姥曾经讲过的话?

学前的准备工作还算轻松,本来应该出现的那个塑料袋包没有出现,因为赵伟有一次拿它装桑葚了,后来被恶意扔掉,结果碎花布包提前诞生,和姥姥给朵朵做的那个布包感觉就是一对,一对姐妹用的。赵伟曾经对这个包的感情很复杂,它是赵妈妈用平时积攒的碎布角料拼凑起来的,做工很精致,长长的带子,单肩背的,很漂亮。不过它出现的不是时候,那时的赵伟已经上学快一年了,也度过了一年将塑料袋当包的日子。赵伟算是一个早熟的孩子,在他背上包的时候已经有那么一点点的男孩女孩意识,看着花花绿绿的包布面,曾经很羞愧,正像别人羡慕他有自己母亲亲手缝制的包一样,他也羡慕别人在集市上买的单肩军用包,还好那个时候还没有出现彩色的双肩包,不然他又要流口水了。

纸笔这一项是最简单的,在学校似乎这个东西很多,赵爸爸顺手就为他俩置办妥当。至于打扮一新去学校,赵伟至少在这个时候还没有听说过,后来见得多了,每次911,那些孩子穿得干干净净的去学校,那衣服肯定都是刚买不久。在记忆中买衣服的次数很少,几乎集中在过年的时候,但是都很深刻,每次都很惊喜,不过随着年龄的长大,就没有了这方面的兴趣。不过到亲戚家拿穿过的旧衣服却是常事。

亲戚多的好处很多,正所谓广播种,多收获。十几个亲戚撒出去,总能有几个活出个样子,这样就能互相帮助。但是时代也限制了这个时候人的眼光,看人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大多数人穷的时候能交往,有钱了就难免看不起穷亲戚,可十几年以后呢,什么叫时来运转,多少人能悟透?亲戚这种关系,有时候很玄乎,老一辈将子女撒出去,那子女就是和另一方结合在一起,关系就复杂了,要顾及的就多了。

赵伟后来回想自己家这一脉,突然发现爷爷实在是高明,他有六个女儿,两个火种撒向了革命老区红安,两个火种撒向集市,剩下两个留在了隔壁的村子。也许有人要说,人不是货物,能安排吗?笔者在这里要说的就是,当时就是凑对,见上一两面,看的顺眼了,就成了,至于要不要交往一段时间再说,那就只能问当事人了,可谁愿意去谈?爷爷的这个安排在后来也渐渐的体现出成效了,七几年,八几年的时候缺粮食,这些东西在革命老区红安多得不得了,那里都是山,田地,吃都吃不完,而且相对有钱,赵爸爸每到过年的时候都会去挑回一大担子的猪肉之类的,还到那个地方去卖过两分钱一根的冰棍;九几年的时候,商业之风兴起,集市上的两个火种形成燎原之势,发达了,回哺甚丰,不过大部分吃的都到了赵伟的胃里,大票子也换成了小零票从奶奶手里流通到赵伟的手里,当年爷爷就没有瞧不起地位低下的商人,眼光如炬;进入新世纪了,爷爷奶奶行动也不太利索,老了,两个儿子靠不住,在外有工作要忙,革命老区红安的两个女儿住得太远,也因为家里境况日下,照顾不及,集市上的两个女儿娇贵了,干不了这种脏活,留在了隔壁的村子的两个女儿能发挥作用了,帮老人清理屋子,洗衣物,什么都干到了,特别是后来奶奶瘫痪在床,临终前一个月已经没有意识了,两个女儿也是老年人,依然辛苦的替奶奶擦洗身子,洗脏衣服被子,还有谁干得了?农村人伟大,农村妇女伟大,还要如何体现?所以重男轻女这种思想是多么大的一个错误,人老了靠得住的还是女儿,但是这又从何说起呢?爷爷八十大寿的时候,众儿孙齐聚膝下,已是四世同根,人数近百了。赵伟记得当时自己看得都一点恍惚,亲戚富的穷了,穷的发达了,才不过十多年,人生百态。大家聚在一起唏嘘不已,后来就谁也不再看不起谁,在赵爸爸这个教育界知识分子的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