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7章 求和(1/2)

第267章 求和

谢曜的担心并不是多余,眼下他是太子的身份,按大衍的规制,太子是要在文华殿参政,然而许多事,内阁和司礼监的并没有经过他这里。

就像是仲秋诗会的章程,钱敏中根本就没和他打过任何招呼,和内阁定了之后,直接报给了皇帝。

多亏新晋的吏部尚书章若谷提醒,谢曜这才知道,今年的仲秋诗会,皇帝不但大宴群臣,与民同乐,还邀了北狄的使者一同参与。

北狄的使者是两日之前到的京城,此番入京,自然是为与大衍和谈而来。

这次北狄来大衍议和的使臣是北狄大汗元孛律的三弟元谌,据说是自小修习诗文,对大衍的风土人情了如指掌,被北狄视为和谈的最佳人选。

在一个月之前,长安侯陈景惠的大军已然撤离了潞原的边境,只留下了徐文韬带着两千兵马守在了金澜关,协助潞原总督徐凌守敌。

虽然大衍北境的大军撤了回去,但北狄东边乌普部落的骑兵,却丝毫没有撤兵的迹象,两万的精兵一路摧枯拉朽,眼见着已经逼近了北狄的国都。

原本战事紧张之时,北狄的大军都撤了回去,应付乌普的大军,和大衍的边境上只留了几千的守军。

眼下大衍镇守北境的守将是徐文韬,他和以往大衍的将领迥然不同,找了机会就带着几百骑兵去北狄草原上转悠。

以往都是北狄骚扰大衍,眼下风水轮流转,北狄的边境,三天两头的被大衍的军队骚扰。

不过皇帝也想到了这一点,他先是横了谢晞一眼,见林紫苏行完了礼,似是随口说道:“苏丫头,今日仲秋诗会,你也见识一下。”

这些天来,北狄已经损失了上千人,还有上万头牛羊。北狄上下才慌了手脚,连忙派了使臣前往大衍议和。

林紫苏走在谢晞的身后,注意到了四周那些不善的眼光。她可不能像谢晞那样随意,严格按着礼数行了大礼。

五凤楼上坐的都是身份尊贵之人,林紫苏和谢晞成婚之后,方才需要出现在这等场合。

这一下,轮到北狄开始头疼了。

被钱敏中抢了先机,谢曜也只能去找皇帝,试探着皇帝的态度。

五凤楼上位置有限,也就是二十多个位置,除了皇子公主等皇室成员之外,还有些和皇帝关系比较亲密的功勋,以及几位内阁近臣。

因此,朝野上下无不将和谈视为朝廷的大事,谁要是能主导着和谈,必定会在皇帝的心中增分不少。

国库早就空空如也,这几个月靠着收上来的夏税和催缴上来的盐税,才勉强维持着庞大的开支。

谢晞如同没事人一般,到了皇帝面前,大喇喇施了一礼后,不等皇帝说话,就站直了身子。

仲秋诗会就在这样的勾心斗角中拉开了帷幕,八月十五刚过了申时,日头还没有完全沉入西山,紫禁城门口已经开始热闹了起来。

坐在这个位置上,不但能看得清台子上的一举一动,就连五凤楼上的言行举止,也都能看的清清楚楚。

如今大衍的国内风雨飘摇,不但江南的平江洪水泛滥,关中的匪军也大有一发不可收拾的趋势。

几位内阁阁臣互相使了个果然如此的眼色,接着就纷纷将目光放在了五凤楼下。

自从北狄的使臣主动来京求和,皇帝的心情大好,早早的就到了午门的五凤楼上。

皇帝却没有太多的表示,只不过是出言安慰了几句,并嘱托谢曜要多跟着内阁学习治国理政,日后方能不被朝臣操控。

这个时候文武百官都已经入座,听到动静,纷纷朝两人这边看了过来。

皇子和公主们提前得了皇帝的传话,早早的就到了等着,有些世家功勋带着家室也到了。

五凤楼是紫禁城午门上部的九间重檐正楼,两侧各有两座阙阁,共五座楼阁,整座建筑高低错落,左右呼应。因形若凤翅,故又有“五凤楼”之称。

林远志刚刚坐下,就看到皇帝满面春风地和林紫苏说着话,心里顿时有些发堵。

听皇帝问起,张固不敢怠慢,吩咐了几个太监分头去找。

“陛下息怒,奴婢这就派人去找!”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