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5、首映(2/3)

着另外两个同伴钻出浓雾,在奔逃中,镜头切换到了另一侧;那是几个弓腰慢跑在战场上的军人,看不太清他们的脸,但从他们的模糊身影上,能够感觉到事态的严峻,而后就是一大片的“难民”逃窜,拍摄的都是难民的后背,脚步——

最后是一匹白色的马,拖着镂空马车疾驰,路很窄,女学生听到马蹄声,匆忙走到路边——马车上,载着一车女人,穿着华丽,带着微微的风尘气息;

而当马车刚巧从三个女学生身旁路过时,挂在马车最外边的琵琶与路边的,因战火而废弃铁门的铁片发生碰撞;琵琶弦那里是铁片的对手,就好像预示着,这些风尘女子的结局。

“噔、噔、噔!”三道琴弦段开,就像是划开这场战争的序幕。

伴随着那刺耳的弦声,女学生下意识侧身,短发遮掩了她的右眼,但左眼那对战争突如其来的茫然无措就那么明晃晃占据整个大屏幕!

下一秒,马车撞击烟雾里,一个满目疮痍的城市、战场就那么赤、裸在众人眼前!

电影的背景、事态,就在这简短的一分钟里,被女孩略带茫然、恐惧的方言表述的清清楚楚。

而就这短短的几个镜头,就迅速将观影人都拉近了电影里。

哪怕是完全听不懂华夏金陵方言的老外,通过字母和电影镜头、女孩的情绪,也不免被感染、被导演所呈现的电影镜头所吸引。

“呼!”

这几个镜头陈凛是一口气看完的,一直到马车撞进大雾里,他才长长吁了一口气,就短短一分钟,他只有两个字表达此刻心情,“过瘾!”

不愧是庄和,太精彩了!

二号各人情绪都不大相同,大多数人都是被这几个镜头震撼到了,除了“导演”对镜头的表达能力,还有即将揭开的一场战争;但还是有少数老外皱起了眉——

这种镜头对于他们某些钟爱文艺片的群体而言,不是多么值得推敲的,但想着“庄和”二字,他们还是耐着性子,沉下心来继续观看。

电影还在继续。

十几个穿着藏青色棉服、剪着童花头的女学生突然闯进了镜头,为首的男子数了一下,被队伍里的女学生告知,少了三个同伴。

镜头再转,一个穿着教堂神甫服饰的,头发黑白相间的教职人员也在朝着这一片废墟赶来,随着他出没,不停有子弹在他周围落下。

在逃窜中,突然地,一片横尸遍野,就那么突然出现在眼前!

触目惊心。

伴随着枪支声、以及后面的日寇,他只能是从身前的一堆尸体上跨过去。

他冲入大雾,再冲出来的,是那三个跟同伴失散的女学生。

这是一种镜头切换的艺术表达。

伴随着轰炸、枪声、女学生恐惧慌张的喘息,惊叫,当翻开由各种废弃麻袋、遮盖物搭建的临时避难坑,里面躲满了人,女学生恳求他们收留,但无人愿意给她们让出一隅,哪怕一隅栖身!

画面再转,女学生们已经躲进了破烂的装甲车炮筒里,本以为能就此躲过,没想到,附近却传来了日寇声响,此外,年约花甲的教堂神甫,也在慌忙逃窜中,靠近此地,就在他发现躲在炮筒里的三个女学生之时,他也被日寇发现了!

……

电影开篇便以一段旁白、十几个镜头切换将故事的背景、矛盾平铺直叙地揭开,剧情一下子变得紧张起来,众人觉得沉重压抑的同时,又有种不自觉被“导演”镜头故事吸引的亢奋!

三个女学生跟神甫意外生存下来,让捏着一把汗的观众们小松了一口气!

紧接着,十四五个穿着华夏旗袍的女子从远处走来,走近眼前与这座战争废墟形成鲜明对比的教堂;在这满目疮痍的灰蒙、土黄的构图与色彩下,更是大相径庭,尤其是他们虽然带着些许的惊慌、凌乱、但仍然婀娜多姿,她们还没出现前,大家都还不觉得这片废墟、这场战争有多么的残酷,可当她们像是“事外人”撞入这场战争,一下子就这场战争的惨烈凸显的淋漓尽致!

这些女人,不是什么“好东西”,她们是活在销金窟里的窑姐,因为一个相好的“失约”她们既是离不开这座城市,也进不去西边的安全区,只能将主意打在了这座教堂上。

这些窑姐的出现,将此前的战争惨烈,抹平了大半,观众们得以从战争的惨烈中挣脱开来,并饶有兴致地看这些不论对话,还是行为都带着些“愚蠢而不自知”的风尘窑姐,都死到临头还在拌嘴争吵的泼辣而觉得有意思。

这些窑姐自然是美的,带着风尘的韵味,在场正常的男士,不论是华夏人还是老外,都对她们婀娜的身子,泼辣的性格倍感兴趣。

直到一个一直不曾出声,只有一个背影,偶尔能够看到她抽烟一角镜头的女人出现——其实在她露着背影的时候,众人就已经觉得她的背影已经非常的好看了。

可当她一把将行李丢进了教堂院子里,也就是这个时候,盘在她后脑勺上的发髻突然崩散,流泻了一肩,她那张寡淡里带着点点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