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6章 婚纱照(2/3)

基因真不知道随谁,反正就是不爱学习。

出去玩什么他都精神百倍,学骑马什么的也格外快,小小年纪已经骑得有模有样,连教练都说他是个学马术的天才。

可是一旦要他写作业,他立马就跟霜打的茄子一样没精打采。

这不,他又跟父亲告状了,说妈妈逼着他写了许多的字,一点也不好玩。

王林不敢拆妻子的台,孩子的教育必须父母双方共同付出,便教育儿子,说你必须写作业,必须学会写字,学会算术,这是每个人都要做的事。

儿子见父亲也管教得这么严厉,便啪的一声挂断了电话。

王林哭笑不得。

不过孩子还小,未来的路还很长,王林相信,自己和李文秀的孩子,应该不会太差劲。

姑苏的雪,又下了半天。

这三天里,雪一直在断断续续的下。

做为一个南方人,王林也是深深的喜爱雪景。

他一见到雪,就由衷的喜悦;一见到雪,所有不愉快的心情都消逝了;一见到雪,就什么都忘记了,只想扑进雪的怀抱,和雪融为一体。…

王林带着沉雪和霏霏,四处赏雪,看雪压冬云白絮飞,看山舞银蛇,原驰蜡像。

沉雪看着洁白的雪景,忽然说道:“王林,你看这树,这山,像不像穿上了洁白的婚纱?”

王林牵着她的手,温声说道:“你也想穿上洁白的婚纱吗?”

沉雪俏脸像是酡醉的红:“我、我其实还好啦!只要能跟你在一起,穿不穿婚纱都无所谓的。”

王林突发奇想:“我们现在就去姑苏城,找一家婚纱店,拍一套婚纱照!”

沉雪芳心一阵乱跳:“真的可以吗?不会被熟人看到吧?还是不用了吧?王林,我害怕给你带去不必要的麻烦。”

王林道:“我们在姑苏,能碰到什么熟人?没事的!我一定要圆你的这个梦想。”

沉雪当然也想啊!

哪个女人不想穿上婚纱,拍一套美美的婚纱照?

人生苦短,婚纱照只拍一次呢!

在1919年“五四”运动前,国人结婚崇尚红色,新人是绝对不允许传白色衣服的。

随着20世纪20年代初西方文化的传入,婚纱首次在我国亮相,从海外留学归来的先生小姐,新郎打领结,穿西装礼服,新娘披婚纱,戴白色手套,手握红玫瑰,代替花轿的是满鲜花的小汽车,新人在新朋友的拥下,步入庄严的礼堂,代替新娘的是西式的司仪,新人交换式指,互致亲吻,在大家的注目下新郎将新娘抱进车内,去渡他们的新婚蜜月。

40年代前后白色婚纱礼服已经成为一种风气,婚纱照逐步转移到照相馆,程序上也由举行婚礼后拍照改为婚礼前拍照,人数由集体合影演变为二大二小的私人合影,进而发展到只有新郎、新娘二人合影,从此开始了名副其实的婚纱照。

到90年代,人们结婚都会拍组婚纱照,然后挂在床头。这期间观念的变化是飞跃性的,尤其是结婚时必须拍一套婚纱照,一直流行到后世。

沉雪的思想本就很现代,她想拍一套婚纱照,也就情有可原了。

反倒是李文秀,对拍不拍婚纱照,执念并不大。

王林是个行动力、执行力很强的人。

他想到的事情,就一定会去做。

王林和沉雪把女儿霏霏送回家里,喊上忠叔一起前往姑苏城。

近两年,姑苏发展迅速。

据统计,1993年,姑苏完成总量525亿。

这当然得益于浦东这个龙头的发展。

1992年,高层正式批复设立浦东新区,将浦东作为龙头,带动长三角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大力引进外资,推动经济增长。紧接着,姑苏也提出外向带动战略的布局,发展外向型经济。

1993年,姑苏的第二、第三产业都迎来了高速发展,轻工业和重工业的增长率都超过了30%。可以说,姑苏的发展也是趁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的东风。

老城区还是以两层楼的房子为主,但居民生活物质却极其丰富。…

走在大街上,随处可见现代化的气息。

王林他们找到一家看上来还不错的影楼。

影楼的店铺上面挂着招牌,写的是:“巴黎春天影楼。”

大门是玻璃的,上面贴着许多精美的相片,其中不乏婚纱照。

王林和沉雪走了进去。

“两位,拍相片吗?”一个青年男人迎上前来,含笑接待,对方看了一眼沉雪,立即放出亮光来。

虽然说姑苏自古出美女,但像沉雪这样倾国倾城的美人也是万里挑一!

“老板,你们这里拍婚纱照吗?”王林问。

“拍!不是我王志安吹牛,整个姑苏城,婚纱拍得最好的影楼,就是我家了!我这招牌可不是随便挂挂的,我在巴黎学的摄影技术,我店里的很多材料,包括婚纱,都是从巴西采购回来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