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序(1/3)

山西大同200多里外有座彭家村,村里世代务农,没出过什么人物。

直到元末天下大乱,乡人为求自保开始习武。有出外行伍的人回村教习刀法,凑合教了几下粗浅招式。

村里人也知道这点能耐不够看的,有人灵机一动想出主意,给刀法起了个威猛的名字:五虎断门刀。

严格说来,这名字语法就不太通,毕竟村里人文化有限,但是胜在迎合了江湖人的文化品位。你还别说,自从字号打起来以后,附近土匪逃兵还真不往这边来了。

仔细品一下这名字,第一个字“五”:古代“三”、“五”都是约数,给人一种数不透的感觉,配上第二个“虎”字,这彪悍的感觉喷薄而出。

更了不得的是后面“断门”两字,听着就不是善茬,容易让人联想起“灭门”、“断后路”、“断子绝孙”等等词语。

五个字凑一块儿,虽然档次不高,但是给人一种“我人数不少,我很彪悍,谁惹我我灭你满门”的感觉。凭着这种无端的错觉,五虎断门刀彭家居然在江湖慢慢混出了点名气。

本来事情到这也就结了,没想到这事还有后文。

某一年,一本叫作《武林少侠成名指南》的书突然传遍江湖,书的内容是怎样从一个初出茅庐的无名小辈变成名震江湖、武功盖世的一代大侠。

书中有这么个情节:主角出道时正好碰上五虎断门刀彭家公子调戏民女,于是路见不平,出手教训了彭公子,从此一战成名,名利双收。

该书作者不详,却显然深谙江湖轶事,以及江湖人的心理。毕竟江湖熙熙攘攘,真正的成名大侠、绝世高手只是凤毛麟角,绝大多数是混口饭吃的**丝。

而**丝最大的愿望,就是一夜成名,无端发迹,不知为什么就飞黄腾达。

其实这书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调侃,无非赚点稿费帮补下家用。

可作者忽略了一节:江湖人士都是很单纯的。

尤其文化程度低的人都有个通病,总觉得印在书上的文字就是真的。

平心而论,书里那么多内容,关于彭家也就一小段,其他还有怎么掉落悬崖寻得秘笈啊,怎么被强敌打得濒死然后活过来从此功力大涨啊,等等。很可能因为别的情节太难模仿,江湖人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了彭家。

“喔,原来教训彭家的坏小子这么露脸啊,一战出名就在今朝啊”

这个想法一旦流行起来,就如星火燎原,一发不可收拾。

于是,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早晨,彭家村的人正忙着插秧,一抬头,只见好几百身穿奇装异服、身怀各式兵器的江湖人士,浩浩荡荡涌入了彭家村。

村民也没想太多,以为是城里人组团来观光。来就来吧,种地的继续种地,打铁的继续打铁,也没人搭理这帮人。

进村的众人一看,彭家村岁月静好,家家和睦,连口角都没有。当然,江湖中人岂是这么容易放弃,不约而同在村口蹲起点来,一蹲就是几个月。

这可难了,彭家村总共不过四五百户人,餐饮和住宿都不足以招待这么多外来人口。

武林人士头几天还能吃带来的干粮,露宿街头。后来粮食也吃完了,露宿也熬不下去了,只好找村民买吃的,租床铺,大大带动了村里的经济。

据说当中有头脑好的人,每天在村里卖水就赚了第一桶金,后来拿这个本钱从事食物加工业,成为一代罐头大王。这是后话。

日子一天天的过去,转眼半年到了立秋。彭家村的人也有点犯愁,这好几百人每天在村里盯着,不要说调戏民女,连狗都不交配了。

就在这胶着的时候,彭家有个年轻人站了出来。这个人的名字,叫彭守宗。

彭守宗,武功稀松,但是头脑灵敏,敢想人所不敢想,做人所不敢做。从第一天开始,他就在思考,这无缘无故来了一帮人,对彭家是一个机遇吗?

经过三个月思考,一个想法在他脑里逐渐成型,现在他需要的,是一个合适的人选。

又经过三个月观察,人选决定了:杭州林家的少公子,林暮雪。

至于彭守宗是怎么找上林暮雪,两人又经过怎样的商谈,就无人得知了。

后来的事情是,在一个风和日丽的秋天早晨,彭守宗带着自己未过门的媳妇走到村口,众目睽睽之下做出了惊人之举:调戏自己的未婚妻!

就在旁人目瞪口呆的当口,只见林暮雪飞身而出,几个照面把彭守宗打倒在地,并予以义正言辞的呵斥,直把彭守宗说得连连点头,羞惭无地。

等围观人士意识到发生什么事的时候,彭守宗事先安排的族人在人群中山呼海啸地喊了起来:

“林暮雪出道了!”

“少侠林暮雪出道了!”

“少侠林暮雪教训了五虎断门刀彭家公子,出道了!”

林暮雪路见调戏民女,出手教训彭家公子的消息很快传遍了江湖。因为《武林少侠成名指南》的影响力,江湖中人很快就对号入座:这就是未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