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章(2/3)

并由其子元昊担当西攻的重任。元昊接受了西攻回鹘的重任后,采取突然袭击的战术,使回鹘可汗来不及调集兵力,甘州城即被攻破。此后,瓜州、沙州相继降夏。元昊由于这一显赫战功而被李德明册封太子。接着元昊又按其父意图,在率军回师途中,采取声东击西的办法,乘势突破西凉,一举成功。

明道元年,元昊继位之后,宋想利用唃厮啰的势力牵制元昊,于是授角厮啰为宁远大将军、爱州团练使。授温逋奇为归化将军。第二年又进封角厮啰为保顺军节度观察留后。元昊初立,积极准备称帝建国,为了巩固后方,也为了惩罚角厮啰归附宋朝,便发动了对吐蕃河湟地区的进攻。

明道二年,元昊战胜吐蕃唃厮罗部,攻破犛牛城。元昊大庆元年,又西攻回鹘,攻下瓜州、沙州和肃州,占领了河西走廊。统治的领域“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包括夏、宥、银、会、绥、静、灵、盐、胜、威、定、永和甘、凉、瓜、沙、肃等州的广大区域。

经济

李元昊建国称帝,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以西夏社会经济的发展为物质基础,而西夏社会经济之所以取得了较为迅速的发展,在短时间里完成了向封建制的转化,有是和李元昊致力于加强同中原地区的经济联系,吸收中原先进的经济体制,改变西夏原有的社会经济结构分不开的。夏国的中心地带,处于黄河上游两岸富庶的银川平原。“天下黄河富宁夏”是历史上对这个地区的荣称。元昊建国后,在疏通原有的渠道的基础上,又修筑了由青铜峡至今平罗县境长达200余里的水利工程,后人称之为“昊皇渠”或“李皇渠”,沟渠遗迹,至今仍存。“昊王渠”等的修筑,使首都兴庆府周围成为夏国主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元昊还在国家机构中设置“农田司”以管理农业。

党项族历来以畜牧业为其经济基础,在元昊攻占了自古既有“畜牧甲天下”的河西走廊甘、凉地区后,畜牧业经济的发展基础更为雄厚。著名的“党项马”及其他牲畜和畜产品是党项族与汉族地区进行贸易交换的主要商品。频繁的战争,大量消耗和损失牲畜,没有畜牧业的发展也难以维持。正因为畜牧业在党项族社会中具有特殊的地位,李元昊十分重视,为了使本民族的传统经济继续得到发展,建国后设立了专官全国畜牧业的群牧司。

民族

李元昊对内实行团结叶蕃、蕃羌一体的民族政策,巩固并扩大统治基础。在党项政权的统治地区,居住着羌、汉、蕃、回鹊、塔塔、契丹等多种民族,其中党项和叶蕃关系最为密切。“

在统治的指导思想上,李元昊摒弃宋儒理学的“礼义”思想,采用适应党项社会现状的功利主义思想和先秦法家的“法治”学说。

外交

辽宋政策

元昊时期的对外政策,即不同于继迁时期的一贯联辽抗宋,又不同于得明时期的与宋、辽hing相处,而是根据实际利益,随机应变。抗衡宋、辽、视二国“之势强弱以为异同”。这是十分灵活的外交政策。元昊继位后,同辽联姻,受辽封号。一旦两国因党项叛附问题发生纠纷,并引起战争,元昊在给辽以重创之后又立即以胜求和,恢复两国友好。对待宋朝,结盟于辽,有恃无恐,悍然发动攻掠战争。

当元昊看到辽以出卖夏国利益从中渔利,便立即决定同宋媾和,在一向坚持的名分问题上向宋做出了让步。这一步不仅使元昊摆脱了早想结束的由长期战争造成的困境,而且避免了辽为从宋得到经济实惠,有可能牺牲夏国,夏国将遭到两面受敌的危险;对宋妥协,两国议和,还可以从宋得到经济实惠,可谓一举三得。

和战宋朝

主词条:三川口之战、好水川之战、定川寨之战

三川口之战。天授礼法延祚三年三月,元昊因称帝得不到承认而开始进攻宋朝。元昊一面率军佯攻北宋的金明寨,一面送信给宋朝延州知州范雍,表示愿意与宋和谈,制造假象,以麻痹范雍。范雍信以为真,立即上书朝廷,对延州防御也松懈了。同年七月,元昊派大军包围了延州。宋朝大将刘平、石元孙奉命增援。当他们到了三川口时,遭到西夏军队偷袭,遇到西夏军队重重包围。

刘、石二人率军与夏军苦战,西夏军队损失十分惨重。但是因为寡不敌众,只好退守三川口附近的山坡。西夏又增援了大量军队。元昊多次写信劝降刘平,但刘平宁死不屈。最后,西夏军队猛攻宋军驻守的山坡。由于宋军人数太少,刘平、石元孙被俘。后来由于宋将许德怀偷袭元昊得手,西夏军队才被迫撤离宋朝境内,延州之围才得以缓解。

天授礼法延祚四年二月,李元昊率兵10万从折姜南下,直抵好水川地区。李元昊为发挥骑兵优势,采用设伏围歼的战法,将主力埋伏于好水川口,遣一部兵力至怀远城一带诱宋军入伏。韩琦闻夏军来攻,命环庆路副都部署任福率兵数万,出夏军之后,伺机破敌。二月十四日,宋军阵未成列,即遭夏骑冲击。激战多时,宋军混乱,企图据险抵抗。夏军阵中忽树两丈余大旗,挥左左伏起,挥右右伏起,居高临下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