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逆历史潮流而动(2/3)

独立性大增,车厂机头不申请上线营运,装备处就拿捏不着车厂,只能干瞪眼。

趟地雷的炮灰受挫,发展规划司自然不能坐视不理,动用关系一查才发现243型机车和铁路系统还真没什么瓜葛,多经办虽然挂着铁路企业的名头,却和部队的往来十分密切。主业居然是在绥芬河搞外贸。

这不是撑得么,一个搞外贸的企业联合一家差点破产的机车厂研究电力机车,然后还没打算上线营运,这事情像正常人干的么。

等从外经贸部找到多经办和民主德国签署的一揽子机车转让协议的副本,铁道部发展规划司也没辙了,一年投四个亿在民主德国开办一系列购物中心,还允许民主德国用本国货币购物。不管这家企业是不是找死,涉及到这种层次已经不是一个司局能搞定的了。

最后,株洲电力机车厂的请求。连同发展规划司找到的一系列材料送到了副部长刘智高手中。

在高级别官员眼中,事物违反常理的程度,和权势的大小绝对是成正比的。级别到了刘智高这种程度。很多事情也是心知肚明,前些时部队搞了好几趟专列,把价值几个亿的生产设备拉到东北机车厂,这里边的水不知道得有多深呢,87年部队可是允许经商的。

不能来硬的就只能来软的了,刘智高本身也对243型机车十分看好,140公里的时速已经摸到高速铁路的门槛了,谁能领头在高速铁路上取得突破,可以说铁道部部长就到手了三分之二,286可是在很多场合说过日本的新干线“像风一样快。这个我们也可以有的。”

最终刘智高找到对243机头兴趣同样浓厚的总师赵铁民,两个人通过刘长河对东北机车厂发出了试探信号,没想到的是东北机车厂转眼就和盛京路局沆瀣一气搅和在了一起,用一个25s车底的租赁计划,把盛京路局变成了一个战壕的战友。

原来的机车厂就够扎手的了。这回又和盛京路局勾搭在了一起,无奈的刘智高和赵铁民只好亲自出头,争取抢在部里其他势力的前边和东北机车厂达成共识。

梁海平和梁远哪知道背后这一系列曲折的事情,梁海平听梁远发完牢骚笑着说道:“部里也不是一点好处没给,我不是和刘长河提过技术力量不足么,部里在今后的大学生分配上会对我们进行倾斜。”

87年的大学生还是计划分配的时代。没铁道部允许,梁远想通过正规渠道补充高素质员工根本就不可能。

“这个还不错。”梁远笑着点了点头。

消化完民主德国的技术之后,真正靠自身开始研发高速列车时,靠东北机车厂眼下的技术力量根本就是在开玩笑。至少要补充上千高素质员工,在找好带头人,才有可能使研发团队运转起来。这种规模的人才补充,铁道部是必须经过的环节。

“不会就这一个吧?”

“部里问车厂将来的发展规划侧重在哪个方面?部里会在政策上给予倾斜”

梁远梁海平这么说,意识到铁道部这回算是大出血了,像原本的东北机车厂,成都机车厂这些工厂的败落都和铁道部集中扶植的政策有关。

六、七十年代的大规模备战备荒建设之后,全国的铁路车辆厂至少也有上百家,经过铁道部一番重点扶植,优化组合之后,步入新世纪时,最终存活下来的只有七家,铁道部这么说,就是打算扶植东北机车厂,使铁路车辆供应商从七大变成八大。

不过这个对于梁远来说还真是个烦恼,重点扶植就意味着要被部里渗透,对于心怀鬼胎的梁远来说,这会给以后的挖墙角工作增加无数难度,将来搞定部队一家梁远还有些把握,若是铁道部在参合进来,东北机车厂梁远就不用再打主意了。

“这真是个幸福的烦恼啊,要不我们不要扶植,直接把机头上交好了。”梁远抓了抓头发说道。

简单粗暴的拒绝是最无脑的选择,刘智高、赵铁民承诺这个,肯定是想把东北机车厂拉近自己的阵营,铁道部从来都不是铁板一块,充斥着多种线路之争,从政治上讲分改革派、保守派、技术上分内燃派、电力派,未来还会多出轮轨派和磁悬浮派,经营上分垄断派、开放派,管理上分集权派和承包派……。

东北机车厂虽然抱上了盛京路局的大腿,可路局的车辆总有换完的一天。东北机车厂早晚得走出去,这时候部里高层的支持就比较重要了。特别是梁远打算把触角深入到高速铁路领域,以中国的国情,没有铁道部高层支持简直是无法想象的,否则一个动力集中牵引还是动力分散牵引的争论,就够梁远忙活几年的了。

梁海平想了想,明白了梁远的意思。却没说话,只是笑吟吟的看着梁远想办法。

梁远看着梁海平面带笑意,轻松无比的看着自己。抱怨着说道:“小叔,我可不是机车厂的厂长,总不能我一个人想办法嘛。”

“我可没惦记着把某样东西搬回自己家去。要不小远回家问问你爸,看看这事怎么处理?”梁海平火上浇油的说道。

这消息要是被老梁同志知道了,梁远还谋划个屁,对于梁江平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