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八十九章雪灾(3/6)

这一场冬雪下了很久,当天里,雪没有停,第二天又下了一整天,还是没有停的迹象。

长街上的积雪已经有尺余深,有些贫寒之家已经出现了冻伤的百姓。

十月六日,持续了两天两的大雪终于停了下来,街道上的积雪根本来不及清扫,浅的地方一尺余深,深的地方足有三尺,足以淹没一个五六岁的孩子。

天京城里的豪贵之家,如宸王府,如沈家,开始向贫苦百姓发放取暖之物,接济街头的乞丐等无家可归的人。

十月七日,沈皇后下诏,从南疆紧急调运煤炭和木柴进京,同时,鼓励百姓去附近的荒山山伐木做柴,缓和伤冻之灾。

但是,北方下雪,南方的却是连日大雨。沧州的水患非但没有好转,反而越发严重。不止如此,沧州附近的几个州也遭受了洪涝之灾,部分山区山洪,无数百姓无家可归。这就导致南北交通不畅,来往运煤运粮的车,很难平安抵达天京城、

天京城里的况也不妙。进山伐木只能解决部分问题,煤炭和柴禾的价格飞涨,短短三日之,就翻了好几番。有钱的人家大力收煤炭,囤积起来,或是打算价格更高的时候,一气抛售出去,发一笔天灾钱,或者是为了将来考虑,提前入大量煤炭。如此一来,煤炭和柴草的价格上涨的更加严重,就是家境殷实的百姓之家,也开始承受不住,要么变卖值钱的物事,换取取暖之物,要么把家里的旧家具找出来,充作取暖之物。

十月十一日,沈皇后以“囤积居奇,哄抬物价,草菅人命”为由,置了天京城里的一批商家。其中,周家被抄。所获的木炭和煤炭尽数收归库,由沈皇后做主,大理寺监正亲自主持,以远低于市价的价格,分发给饱受寒冻之苦的百姓。

这一举动倒是为沈皇后赢得了很高的声誉,许多得了帮助的百姓直呼其为“活菩萨”。

雪灾远不止天京城一,往北的锦州,还有往西的几个州,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雪灾。除了冻伤冻死的百姓,还有些人家的房屋被积雪压塌,灾可称是雪上加霜。

叶瑶在奕园里的时候,也零零星星看到了不少与此有关的文书。她还知道,楚渊已经在调集北疆的储备煤炭,只要从北疆前往地的关隘打开,那些满载着煤炭和皮、棉衣的大车就能一进京。

但是,开关放行是一件大事。一旦那关隘打开,定然有无数百姓涌进北疆。或者说,北疆肯定会想方设法,吸引大批人口入关。这将给北疆的实力带来极大的提升,君不见,北疆是典型的人少地多,资源丰富,宸王府的施政也以宽仁为主。为了平衡局势,天和帝做主时期,从未如此做过。

十月十二日,楚渊破例上朝,并提出了一系列对付霜冻之灾的策略。在这方面,北疆可谓经验丰富。再之后,就是请求朝廷打开关隘,任关口两侧的车和人无障碍进出。

成王一脉的人执反对意见,沈皇后一系却是犹豫不决,还有些老臣主张“救命为主,制衡次之”,支持楚渊的提议。

这一天的朝会最终也没能得出一个一致的意见,但是,沈皇后的度软话,唯有成王和叶诚一脉,坚持“寸土不让”。

在有心人的操作下,朝野中的动向也传到了普通百姓的耳中。一时间,无数人讨伐成王和叶家不知“民间疾苦”,不关心百姓死活,冷漠无道。

迫于民间巨大的舆论压力,十月十三日的早朝上,楚成和叶诚终于让步,同意开关,让北疆的物资进入地。但是,却要求在地设置严密关卡,许出不许入。

楚渊自然是不会同意,北疆出东西出人力,朝廷却半个子都不给,这本来就是赔本生意。若是还在关卡上让步,无疑是要血本无归的节奏。北疆一开始的打算,摆明了就是用物资换人口,换的还是那些本来有可能死于寒的人口。

双方僵持不下,沈皇后最终拍板定案,同意开关,准许关隘南北自由通行。但是,同样有重兵把守关隘,以免一些通缉犯们趁机进入北疆,逃b朝廷问罪。这无疑就是另一种控制人的手段了。

楚渊也表示同意,事实上,难民这种事儿,若是理不好,很可能乐极生悲。这些涌入北疆的人口如何安置,是否分给他们土地,是否与本土人一视同仁等,都是问题。

事就这么拍板定案了,朝廷忙着左右调度,宸王府也忙碌了许多。

对于涌入北疆的灾民,宸王府用了分安置的办法。十三个州,各有各的底线。军中又有另一体系,但凡有一人参军入伍,其妻子儿女便能得到妥善安置。

此外,北疆的一些大工程也开工了,新的城市和城镇开始修筑,新的农田被开垦,这些涌进来灾民,既是这些新兴城镇的主人,也是它们的创始人。

叶瑶也很忙,楚渊忙着调度北疆各的庶务,她忙着另外一件事。这些物资入关后,大部分都直接倾倒在了府库中,在此之后,有朝廷的人南北调运,统筹分配。

但凡是有利可图,就一定有人钻空子,中饱私囊,侵吞救灾钱粮。

王府在整个龙骧有一张庞大的消息网,通过这张消息网,只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