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 帝国海军之启航(5/5)
统制是仁至义尽,结果也没有看到多少真心,海军这边的墙头草,一贯是真心比较多。
等和萨镇冰谈妥了重新在海军服役的事,宋彪才继续和魏瀚、陈兆翱两人逐一问话,随后就到了机关的会议室,邀请在这里的诸位一起参加座谈会,畅谈中国海军的未来。
当然,重点还是买舰和造舰这两件事。
清末之时,晚清王朝实际上一直有在造舰,主要的造舰机构是福州船政局,所造的最大吨位军舰是一艘排水量1900吨的钢胁防卫舰,钢材、锅炉、舰炮、蒸汽机都是从英国购入,自己拼装一下总结经验,除此之外也陆续造了六十多艘各式小舰船,福州船政局的技术稍微好一些,大体能造300至800之间的舰船,2000吨级别也能造,就是船用钢、锅炉之类的都要从国外购入。
在1905年到今年,福州船政局这几年间前后又造了七艘舰船,排水量都不足五百吨,主要交付长江舰队。
对于福州船政局的情况,宋彪的了解并不多,程璧光提交过一份报告,怎么看都还是有很多水分,而且程璧光也不建议使用福州船政局所造的舰船,质量是其次,关键是价格比买舰还贵。
正好魏瀚、陈兆翱两位船政总监都在,宋彪就和他们询问这里面的原因。
这个提问颇是让魏瀚等人尴尬,犹豫了片刻,魏瀚才和宋彪如实回答道:“往常造舰,各级官员难免就地克扣,从外国采购舰炮、汽机锅炉和钢材,一概都有盘录克扣,加上船工造船周期慢,这么一算下来,难免比外购还要贵一些。”
宋彪一语中的答道:“国营机构问题多啊,人员浮滥,上下其手,无人真正负责统管,人情又多。所以,中国的造船工业一定要发展起来,军舰制造更要发展,只是绝对不能依赖国营船厂,至少不能是完全依赖。我在这个问题上的想法和搞铁路一样,重点扶持三家造船厂发展,两家私营,一家官商合办口
至于福州这边,船政局和造船厂要分开,造船厂录离出来和公司合股经营,船政局则编入海军部,你们觉得怎么样?”
大家能觉得怎么样呢?
皇帝既然已是下定决定,看透了弊端所在,各位除了接受之外哪里还有别的选择?
何况这样也是最好的办法,内阁政府正在制定的175项工业计划1中有14个工厂项目和船舶工业有关,基本规划也是这样重点扶持三家造船厂。
按照宋彪的希望,十年内,国内造船业必须要拥有万吨级军舰的制造能力,逼近日本的水平,不管自造舰船的工艺和水平如何,好歹先能造出来。
本章已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