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五章 墨子(2/2)

《墨子原为滕州人》、《墨子里籍新探》等论文中进一步考证,墨子出生地应为古代邾国的「滥邑」,滥邑后来归属鲁国。其主要依据有:

墨子是宋国贵族目夷之后,史载滕州东南有目夷亭。

墨子学说继承了邾娄文化的传统,而邾娄号称「百工之乡」,而墨子生活习惯和科技成就与此密切相关。

该学说现得到绝大多数墨学研究者的认同。

胡怀琛撰《墨翟为印度人辨》、《墨子学辨》等论着,首次提出墨子为印度人。他认为墨并非姓,翟也不是姓,更不是名,而是「貊狄」或「蛮狄」之音转;而且墨子长得黑,主张兼爱、非攻,显示墨子应该是婆罗门。金祖同、陈盛良则说墨子可能是穆罕默德以前的回教徒,卫聚贤考证墨子应为印度人或阿拉伯人。

早期墨家弟子很多,《公输篇》:「墨子之说楚王曰:『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淮南王书》「亦谓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但现存有关墨子及墨家活动的资料很少,「而徒属名籍亦莫能记述」。

现存史料中可考之称「钜子」者有孟胜、田襄子、腹?等三人。

现存《墨子》五十三篇,由墨子和各代门徒逐渐增补而成,是研究墨子和墨家学说的基本材料。

《琅环记》原文:「墨子姓翟名乌。其母梦,日中赤鸟飞入室中。炎辉照耀,目不能正警觉。生乌,遂名之」。

墨家,为中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之一,创始人为墨翟,世称墨子,墨家之名从创始人而得。

之后由於西汉汉武帝的独尊儒术政策、社会心态的变化以及墨家本身并非人人可达的艰苦训练、严厉规则及高尚思想,墨家在汉武帝在位时代之后基本消失。
本章已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