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六章 哲学家不同于哲人,两种概念(2/2)

估他的哲学知识,他在美国最后三四年所受到的哲学训练已达到了当时的一般水准,足够他研究中国哲学史之用了。」

唐德刚先生在《胡适杂忆》书中给他相当高的评价:「胡适之先生的了不起之处,便是他原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开山宗师,但是经过五十年之考验,他既未流於偏激,亦未落伍。

始终一贯地保持了他那不偏不倚的中流砥柱的地位。开风气之先,据杏坛之首;实事求是,表率群伦,把我们古老的文明,导向现代化之路。熟读近百年中国文化史,群贤互比,我还是觉得胡老师是当代第一人!」

温源宁在《不够知己》中评价道:因为胡博士已在国立北京大学讲授哲学多年,人们称他为哲学家。当然,他是个哲学家。但是「哲学家」这个称呼却肯定不足以描述他所有的活动。

因为他时常给刊物写文章,对普遍关心的问题发表议论,他也被称为「小册子作家」。不错,他是个「小册子作家」,但是,如果认为他也有「小册子作家」那种机会主义和心理状态,这一称呼对於他就成了极大的污蔑。

因为胡博士从不摈弃世俗财富,有人就说他是个俗人,是的,他也实在是个俗人,不过,能够产生这样一种印象的,也只限於宴会上结识的一帮酒肉朋友。

如果世界上有一个名称能够用来称呼胡博士这样一种人,我想18世纪那样一种用法的philosophe〔注意philosophe和philosopher的不同,原本是指18世纪以狄德罗、卢梭和伏尔泰为代表的那些启蒙思想家和哲学家,了解了他们便了解了这个词的含义。〕——「哲人」就恰好合适。

伏尔泰、达朗贝、霍尔巴赫、爱尔维修、狄德罗和杰列米边沁全都是「哲人」。在他们身上,俗人、学者、实干家和哲学家的成分全都有。

他们对宇宙的结构模式全都有个精确的看法,写东西全都有一种实干家的乐观和自信,全都用明快而有权威的文笔谈论太阳底下各种各样的问题。

无论是对是错,他们全都有勇气发表和坚持自己的主张。放在这样一群「哲人」中间,胡博士也不是最不出色的一个。而在中国,我不敢说他就不是惟一的一个当代哲人。

季羡林曾评价胡适「是一个书生,说不好听一点,就是一个书獃子。」并举一小事称,胡适一次会议前声明要提前退席,会上忽而有人谈到《水经注》,胡适之先生立即精神抖擞,眉飞色舞,口若悬河起来,乃至忘了提早退席这件事。

胡适:「一个常态国家,政治的责任在成年人,年轻人的兴趣都在体育,娱乐,结交异性朋友;而在变态的国家,政治太**,没有代表民意的机关存在,那麽干涉政治的责任必定落在青年学生身上。」

根据诺贝尔奖官方资料库,胡适曾於1939年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
本章已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