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悲剧的诞生,冲壮的权力意志(2/3)

的条件:想像力、自我主张、危险、创意、以及「价值的创造」─其他的他都认为是附带的条件。

质疑了一些哲学传统上的重要假设,例如许多哲学流派常使用的「自我意识」、「知识」、「真理」、以及「〖自〗由意志」等概念。

批评这些传统概念是没有足够证据的,改提出力量意志来解释人类的行为,尼采在书中提出了他对「生命的观点」,并且认为那是「超越善与恶的」,否定了人类世上存在着一套普世的〖道〗德。

在知名的主人─奴隶〖道〗德说里,尼采重新评价了称霸西方哲学已久的人文主义传统,他主张即使是对於弱者施加支配、占有或甚至伤害,也不见得是任何人都有资格加以指摘的。

尼采在这本书里贯彻了〖道〗德相对主义以及观点主义的论点。

《〖道〗德谱系学》专注讨论〖道〗德概念的发展以及传统,试着证明当代〖道〗德观的最初起源根本没有半点〖道〗德根据,残酷的权力斗争才是形塑〖道〗德的主要角色。

与其他作品相较,此书在写作形式和语调上都较为倾向哲学论述的风格,也因此这本书成为哲学界对於尼采思想分析的主要来源。

《华格纳事件:一个音乐家的问题》承认华格纳的作品是极为杰出的音乐成就,但他批评那不过是文化衰退和虚无主义的产物,也因此只是象徵了软弱无能。

此书显示了尼采也是一个相当犀利的音乐评论家,并且也替他后来在对艺术本质、及艺术在人类未来扮演的角色的思考上奠定了基础。

《偶像的黄昏:如何以一支铁槌进行哲学思考》极具争议性的一本书,书名是取自华格纳的同名歌剧尼贝龙根的指环中第四部「诸神的黄昏」。

重新提出并且总结了对於许多主要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康德、以及其他基督教哲学家)的批评。

在「苏格拉底的问题」这个章节里指出没有人可以计算生命的价值为何,任何试图计算人命价值的人都只是证明了自己具有否定生命或是肯定生命的倾向。

认为在苏格拉底之后的哲学发展都是「堕落的」,因为那些哲学家们企图以辩证法作为自我辩护的工具,而传统思想的权威则被毁灭了。

也批评当时的德国文化相当单纯而幼稚,并且批评了许多主要的法国、英国、以及义大利文化代表人物。

与这些堕落文化的代表相对照的另一方,则是尼采所提出的凯萨、拿破仑、歌德、杜斯妥也夫斯基、修昔底德、以及古希腊时期的诡辩家们,尼采认为后者比起前者要来的健康而强壮多了。

此书的最后告诉读者们自己正在进行一项重新评价所有人类价值观的重要计画,并且提及古罗马的文明成就在尼采来看要比古希腊高得多了。

《反基督:对基督教的诅咒》对基督教的〖道〗德观发起了论战式的批判攻势,后来世人将尼采视为是反基督教的狂热者的形象主要也是源自於这本书。

以一种讽刺的写作风格表达他对於基督教lun理中奴隶〖道〗德**了高尚的古罗马〖道〗德的恶心和痛恨。

举出基督教中的一些成分—例如福音书、保罗、殉教者、神父、以及十字军,认为那些都属於奴隶〖道〗德中的怨恨,认为基督教企图鼓吹软弱和不健康以牺牲掉那些更强壮的〖道〗德。提出一套「反基督」的〖道〗德以改造未来:重新评价所有的价值观。

《瞧!这个人》一本风格极为独特的自传,有些章节的名称甚至是「为什麽我这麽有智慧」、「为什麽我这麽聪明」、「为什麽我写出这麽好的书」。

自传中记述的主要是尼采哲学思想的发展经历,而不是尼采个人的生平。

书中凸显了尼采在研究各种哲学传统上的计画,但较少提起他对於哲学与文学之分裂的理论,以及哲学与个人特质、身体和心灵之间的冲突。

试着将许多他的哲学思想与他的身体外貌相连结,偶而还会刻意以极为谦虚的评论描述自己,甚至呈现出半开玩笑或自我奉承的笔风(这同时也是讽刺苏格拉底的谦虚)。

在描述完自己后,尼采宣称世上所有的美德都已经呈现在己身上了(包括了父亲的早逝以及奇差无比的视力─用以证明他的逆来顺受),他也短暂的评论了他自己所有的作品。

最后一个章节则名为「为什麽我是一个宿命」,尼采在书的结尾告诉读者,「永恒轮回」以及「对所有价值观的重新评价」是他哲学研究的中心。

《尼采反对华格纳:来自一个心理学家的档案》撰写有关华格纳及其音乐的评论。这些文件说明了尼采与华格纳之间在美学上的差异,并且记述了华格纳的音乐如何逐渐的遭到基督教、雅利安人种至上主义、以及反犹太主义的腐化。

长年下来,尼采写下了大量的文稿和笔记,尤其是记述了他的哲学思想的发展历程。在尼采死后,尼采的妹妹伊li莎白成为这些档案的合法继承人,她将这些文稿编汇后以《权力意志》为名出版。

后来的研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